“一樓大堂地面鋪有防滑墊通向大門,但是你們卻愿意選擇從光滑的瓷磚地面通過。”2015年7月,工程公司邀請Bechtel開展為期2個月的咨詢對標,在一次隨意的交談過程中,一位專家無意間提及,但時任工程公司總經理束國剛卻深受震撼。后來,這個案例在多個場合被提及,束國剛這樣解釋說:“兩點之間無疑直線最短、效率最高,但是在效率與安全方面,他選擇了安全,選擇了繞路。顯然安全已經成為了他的習慣。”
尋找差距、取長補短是對標的主要目的,問題可以解決,不足可以改善。但要在思想上產生轉變,卻并非易事,正所謂“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”。
記得在2011年2月,在紅沿河和寧德兩項目,短短兩周內接連發(fā)生3起安全事件,給已經駛上批量化建設快車道的工程公司當頭棒喝。從那時起,工程公司開始了安全生產方式的轉型,要求全面落實“管生產必須管安全”理念,提出了“零死亡、零重傷”安全目標。但在當時,所有人心里都畫下一個問號。在中國,重大工程項目都會伴隨著人員的傷亡,核電這么大的工程項目,“零重傷”可能嗎?
在接下來的幾年,工程公司每年都會選擇在3月11日(日本福島核事故紀念日)或者3月28(美國三哩島核事故紀念日),以一場核安全震撼教育開啟一年的安全文化系列活動。五年里,工程公司在安全文化落地方面不斷加大力度。每年約有2000余人參與到安全隱患和質量隱患的排查工作中,至今已累計排查隱患200余萬條;電子化移動終端的開發(fā),讓隨時、隨處排查隱患成為可能,提升隱患排查與治理的效率;公司開展“零缺陷團隊”和“當責”文化建設,在設備制造階段,把設備質量問題留在廠內,在設備安裝階段,不把質量問題留給調試和運行。同時,通過AE培訓聯(lián)盟開展培訓和中廣核核電設備國產化聯(lián)合研發(fā)中心兩個平臺,工程公司不斷向建安承包商、設備供應商、政府機關及科研院所等單位傳輸安全文化理念。
安全文化系列教育逐漸深入,讓每個人從“要我核安全”到“我要核安全”悄然轉變著。安全文化的種子在不斷生根、發(fā)芽,連續(xù)兩年“零死亡、零重傷”的記錄就此開始。
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,我們距離將安全文化“內化于心,外化于行”的目標還有差距。業(yè)界常說,每一次安全管理水平的飛躍提升都是基于血淋淋的事故教訓,安全管理水平永遠滯后于生產力的發(fā)展水平。大到國家《安全生產法》的提出,小到公司的“安全生產方式轉型”,都不外如此。2016年,集團提出“讓安全成為習慣”,卻是基于優(yōu)良、卓越的安全生產業(yè)績,要在理念上形成一次質的飛躍。
從“生產”到“生活”,對于安全而言,差別大嗎?看上去一字之差,實則質之飛躍。筆者讀了七年的安全專業(yè)課程,從事了十年的安全管理工作,安全真真切切的影響到了我的生活、影響了我的家人。安全都是小事,是被人瞧不起的上車系安全帶,開車不斗氣,開車不打電話,陌生環(huán)境先確認逃生出口等,其實安全就在于你我的轉念之間,并且我也堅信,在生活中已將安全養(yǎng)成習慣的人,在工作中一定更加珍“守規(guī)矩”。一字之差,差別大嗎?其實真的不大!
當代社會,安全意識已經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,8.12天津塘沽爆炸事件,12.20深圳山體滑坡事件,激起了我們對安全的思考,對生命的尊重。對核電而言,我們相信,遵守程序是敬畏核安全的開始,守護核安全是我們的使命;我們相信,讓安全成為習慣是對我們自己負責,是對我們的事業(yè)負責;我們相信,對于安全文化,我們必須不遺余力的去捍衛(wèi)和守護,正是因為它們才是大亞灣三十年篤定深植大地的老根,是打造中廣核百年基業(yè)的奠基石。